馬來西亞製造商聯合會表示,美國對東南亞加徵太陽能電池板關稅,恐影響本區域的製造基地
馬來西亞製造商聯合會(FMM)總會長蘇添來表示,美國對東南亞太陽能電池板加徵關稅,恐將影響本區域的製造基地。馬國長期以來受全球太陽能供應鏈之重要樞紐,主要生產光電(PV)產品,尤其是電池與元件,並出口至美國、歐洲等主要市場。
此次關稅措施可能擾亂供應鏈,迫使企業重新檢討現有或即將展開的投資計畫。在部分情況下,工廠可能被迫暫停生產、延遲擴張計畫或轉移,以避免面臨較高的成本壓力。這可能會影響馬國作為清潔能源製造樞紐之地位。
美國政府於4月21日對進口自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及柬埔寨的太陽能電池板加徵新進口稅,理由是這些太陽能電池板受益於中國的補貼與不公平定價。
太陽能產業高度依賴出口易受美國貿易行動影響
蘇總會長強調,這項徵稅決定並非新措施,是基於早前對不公平定價或補貼的調查結果,主要針對特定公司提出稅收,而非所有來自東南亞地區的進口產品被徵收統一關稅。此次徵稅係依據美國現行的貿易救濟法律,針對特定公司進行之反傾銷與反補貼稅調查結果。由於馬國太陽能產業高度依賴出口,極易受到美國貿易政策的影響。然具體影響的程度則取決於製造商是否參與調查並與美國商務部合作。全力配合調查之公司,有望取得較低關稅。倘不配合美國調查之公司,則須面臨被徵收最高稅率之風險。這突顯積極參與貿易救濟程序對於維護馬國利益和商業可行性的重要性。FMM建議馬國政府應加強貿易救濟體制框架,包括建立預警機制、提供法律諮詢,並採取聯合行動策略。
另一方面,馬國半導體產業協會(MSIA)主席王壽苔表示,馬國太陽能電池板的生產主要來自馬國投資的中國企業主導,因此此次貿易救濟措施對馬國本土太陽能公司之影響相對較小。此次貿易救濟措施主要影響中國企業,他們可能會考慮將生產線轉移到關稅較低、立場更為中立的國家。
部分生產太陽能電池板的中國企業於去(2024)年開始,就已停止在馬國生產,主要原因為訂單減少。